hthcom下载
军营观察丨一个高原场站的“强能之路”

军营观察丨一个高原场站的“强能之路”

发布时间: 2024-07-01 02:55:04 作者: 电源车系列

  西北某地,一夜降雪染白了山巅,山脚下的机场跑道早已清理完毕。停机坪上,各类保障车来回穿梭,为即将展开的飞行任务做准备。

  完成保障任务后,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场务连驱鸟技师郭映禄感慨道:“有了新技术上的支持,冬季飞行保障任务轻松不少。”

  翻看该场站飞行计划,多个单位多种机型同场组训,占场时间横跨黎明至傍晚,起降架次近百个……如此繁重的任务,何来轻松可言?

  郭映禄指着跑道说,机场地处多种鸟类迁徙路线,每年冬季保障中,科学驱鸟是一道“必答题”。特别是固定时节,鸟群批次出现,增加了工作难度。

  飞行前忙碌的准备阶段,郭映禄和“徒弟”郭治才并未在保障点位观望。他们一同前往机场导航雷达站,观察雷达数据,掌握鸟群动态布局。伴随着引擎轰鸣,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,沿着鸟类迁徙路线跟踪追寻。

  场务连李副连长根据无人机实时回传画面,结合部队飞行任务和鸟类迁徙数据,通过智能数据平台核算飞行任务时间,尽量避开鸟群可能抵达的风险区域。

  确定后,李副连长按下对应区域的设备开关,遥控智能化驱鸟设备做驱赶。数枚光弹随即升空,鸟群闻声即散,逐渐飞离影响战鹰起飞的区域。

  据介绍,该场站梳理各类保障难点问题,邀请专家开展难题共解,探索“科技赋能”路子,研发信息平台,通过采集、分析数据为保障人员提供处置依据,破解制约保障力提升的瓶颈阻碍。

  李副连长说,过去场务保障主要依托人工巡查,保障人需要在各区域执勤、观察。如今各类保障任务通过新设备收集数据,在平成数据分析,保障模式更为智能。

  完成驱鸟任务后,郭映禄掏出鸟情观察本写下相关情况。记者看到,本子上详细记录着不同季节鸟类活动的种类、数量等。

  郭映禄说,“智能+”走上飞行保障一线,保障效能提升、精准度更高,但保障人员的“看家本领”不能丢,还要加强经验积累和技术学习,为保障力提升贡献力量。

  雪后清晨,进场路面布满冰碴。此时,一辆满载弹药的专用车快速通过。冰雪路况下弹药进场,对这个场站来说是常见季节性保障难题。

  “场站地处高山之下,冬季的保障难题较其他季节显著增加。”某型专用弹药车上,负责押送弹药的某大队马大队长说,“为车辆加装上新型防滑加固设备,雪天再也不怕车轮打滑。”

  那天,马大队长接到通知:紧急运送一批弹药进场。彼时路面结冰,车辆进场需克服诸多安全难题,他们采取多种措施,才如期完成任务。

  “遇到雪天就‘卡壳’,打起仗来怎么办?”马大队长萌生了一个想法:自主设计一种新型防滑设备,加装在运输车上,使其便于冬季运输、确保安全稳定。

  站领导了解到基层创新难题,随即安排机关协调成立“创新工作室”,把站里各专业方面技术骨干、高学历人才聚拢起来,定期组织课题式攻关,以难题突破带动战斗力跃升。

  站里首次“创客大会”上,马大队长抛出了他的想法,得到一众“基层创客”支持。经过反复推敲、修改论证、模型演示,马大队长的想法作为“创新工作室”的首批项目加速推进,车辆完成改装升级,该设计还通过了专利申请,弹药运输不便的问题迎刃而解。

  “群众中有无尽的星火,集众智形成燎原之势。”该站领导表示,伴随着使命任务的拓展,基层保障面临各类新难题,他们调动官兵创新激情,开展群众性保障革新活动,用科技助推保障“加力”。

  去年入冬以来,气温较往年偏低,天气变化快、复杂程度高。这也给场站飞行保障提出更高要求。

  气象台保障人员在“创客大会”上提出大胆设想:“能不能研发一种探测设备,采集影响冬季飞行的关键天气信息,代替纯粹的人工观测?”

  保障有需求,就要敢于创新。大家翻阅资料、论证原理、咨询厂家,最终确定在某型设备基础上,研发气象探测平台系统分析相关数据。

  一系列创新突破,也给保障人员带来积累提升的机遇。“过去夜间执勤,要驱车去野外观测,现如今有了新设备,观测更方便快捷高效。”气象台战士邢锐说,他将节省出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训练和研究中,为单位保障水平提升贡献力量。

  随着夜间温度降低,白天的融雪会在机场跑道形成一层薄冰。对于保障人员来说,冬季跑道维护一直是个难题。为此,他们与工厂专家携手创新,对场道热吹车进行改装,效率倍增。

  “创新工作室”聚焦破解冬季实战化保障难点,累计进行20多项创新改造,其中3项被上级评为“微创新”研究成果,10余项被推广运用,多名官兵因创新成果突出获得表彰奖励。

  外场值班的王参谋依托场站综合保障信息系统,科学合理地调配各类保障力量。他和场务、气象等专业保障人员沟通积雪清理情况,梳理飞行计划中明确的起降架次数,以及起飞顺序、挂载弹药种类等信息,逐一输入保障信息系统,很快生成一套精准化保障方案。

  以往,保障兵力计算主要靠人工测算,保障人员要根据不同单位、不同天气,计算人员、装备的不同组合方案,不仅费时费力,效益还不高。

  “保障长航时、多机型、高强度飞行,科学统筹谋划是关键。”场站飞行保障指挥室王主任介绍,他们在精准测算保障实力的基础上,集智研发一款能够合理调配人员、分派装备的信息系统,运用建模思维,精算保障流程“最优解”。

  保障现场讲究井然有序,忌讳杂乱无章。为此,他们紧盯指挥调度,统一保障流程规范,编写《标准作业流程手册》,制作保障卡片,实行按专业带教,读卡操作,确保多个驻训单位同场组训,职责界面一目了然、资源调配顺畅自如。

  在外场值班室,王参谋正在查看系统信息,电子显示屏上实时传输数据和画面。王参谋给记者介绍,系统将各类追踪信息回传,由系统判断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。

  消除干扰因素后,王参谋又根据当日道面复查、候鸟驱离的计划安排,对刚出炉的保障方案进行人工优化,并根据季节性特点、飞行课目等内容,提醒不同保障人员注意事项。

  “系统虽智能但不是万能,要求我们把它变得更聪明。”王参谋和记者说,系统推广运用后,一直在根据官兵使用情况改进升级,数据积累尤显重要。

  每次飞行训练开始前,他们都会召开任务部署会,给保障人员明确需采集的信息数据,在后续讲评会上汇报,并由机关汇总、录入系统,逐步摸清多种特殊情况下的保障方案,让每次任务安排都能落到“保障末端”。

  冬季保障,难度、广度、复杂度都会有所上升,给保障“供给侧”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。他们根据保障方案中“算准”的时间,采用模块化编组、积木式组合的方式,组成保障小分队迅速开展保障工作。连人员吃饭、换岗这些日常事务,都精算到了分钟,最大限度地减少官兵冬季户外作业时间。

  在保障现场,记者看到王参谋还在不停地向系统内键入数据。已得到了“最优解”,为何还要更新完善?

  “保障需求是动态变化的,对应的保障方案‘最优解’也在变化之中,实时调整才能时时最优。”王参谋说。

  大漠腹地,一支小分队正在执行任务。面对复杂环境,他们提前做了功课,然而还是低估了季节性大风天气对野外保障造成的影响……这次任务之后,场站党委一班人开始反思。

  他们意识到,想要打赢未来战场保障主动仗,只盯着正常的情况远远不足,必须立足实战,把特殊情况想到、把处置预案备足。最根本的是要清除保障人员头脑中的“惯性思维”。

  一次应急拉动训练,恰遇寒潮,站领导借势下达油料紧急输送、机场紧急疏散、伤员紧急抢救等训练课目。官兵被打了个“措手不及”,许多专业骨干在“败绩”面前红了脸、低了头,把复杂情况考虑周全,成为大家共识。

  冬季,在过去是训练淡季,保障任务相对较轻。然而,随着实战化训练节奏加快,冬季练兵备战任务不降反增。去年入冬以来,上级多次组织大项训练,场站保障能力再次面临挑战。

  “打仗不看天气,平时练就极端条件下的保障‘韧性’,战时才能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。”一位站领导和记者说,他们着眼极端情况,组织各专业领域进行专攻精练。

  在航空弹药分布式保障课目训练现场,多个单位有关专业保障人员悉数到场,大家按照事先分工,快速协作完成阵地开设、装备启封等步骤。

  值得注意的是,在航材应急拨付、油料分布保障等嵌套课目中,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地方保障人员的身影。

  “极端天气或极端情况下,面对繁重保障任务,要善于调动一切资源,形成保障合力。”一名参训负责的人介绍,他们依托大项任务,不同保障专业的应急课目嵌套展开,培养人员应急情况下的协作能力,还借助地方优质资源弥补自身的短板弱项。

  翻看该场站与地方运输公司签订的合同,一条条“补充条款”让记者眼前一亮。除了冬季极端天气条件下行车需要注意的几点外,他们还根据不同保障专业规章要求,明确极端条件下的装卸标准、行驶速度等细节指标。

  “不考虑极端环境,不充分预想预测,常规条件下保障得再好,也是‘过家家’。”一项项任务的完成,见证了该场站“强能”升级之路:针对特殊情况的应急预案更加贴近实际,极端条件下的预想更充分,身处复杂环境的思路更加清晰……

  该场站领导表示,一项保障任务结束后,他们注重总结经验教训,将“金点子”“好招法”纳入自身应对极端环境、复杂条件下的保障要点之中,切实提升保障能力。

Copyright © hthcom下载-华体网官网-华体会体育最新登录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12044812号  技术支持:网站地图